“世界上最早的闭合式桥梁”-广济桥,恪守着建桥时的初心,通航、渡河两不耽误。一艘拖轮驶向江心,拉开连接的浮桥,也就是连环的十八条梭船,江面开阔,江水澎湃。川流不息,不舍昼夜。

·

·

拖船驶向江心

·

浮桥开启

·

梭船

韩江自古就是粤闽地区水上运输的重要通道,流经潮州城的一段江面非常宽阔,为了方便两岸居民来往,南宋乾道七年(1171年),当时的潮州知州主持修建跨河大桥。江宽流急,不时还会洪水泛滥,造一座大桥并非易事,因此最初只在江心修筑一个石洲(桥墩),用八十六条梭船作浮桥,以铁链连缀,开合两便,既能解决陆路联通,又不影响水路航运。自南宋以降,对广济桥桥墩的增建一直没有停止,至明嘉靖九年(1530年)形成“十八梭船廿四洲(墩)”的格局。

·

凌霄

·

登瀛

潮州人称桥墩为“洲”,这些洲用石块垒砌,为减缓水流的冲击,南北两端均成锐角形。洲上架梁成为梁桥,洲间锁船成为浮桥,广济桥俗称湘子桥,集梁桥、浮桥、拱桥于一体,在近九百年的历史长河中,它始终发挥着广川利涉的功能。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,人们在洲桥上搭建亭廊,便于货物贸易,随着亭阁的增多,形成了联阁重瓴的壮观场面,韩江之上,长亭卧波、横舟浮水,“廿四楼台廿四样”、“一里长桥一里市”。

·

涉川

广济桥已经多次维修,最近一次是2003年,历时四年。修复后的广济桥依然是舟梁结合,桥上亭台阁坊错落有致,中段由梭船组成的浮桥随着江水的涌动而起伏,亭阁上楹匾琳琅,行于其上,宛若置身艺术的廊道。

·

梭船

“涵清-揽秀”,“凌霄-登瀛”,“得月-朝仙”,“乘驷-飞跃”,徜徉桥上的亭台,别有一番风味上心头。西洲“涉川-右通”处,有一尊铁铸的鉎牛,意为“镇桥御水”,是清雍正二年(1724年)的铸件,当时有二尊分立东西桥墩,道光二十二年(1842年)的一次洪水,东洲的鉎牛坠入水中不见踪影,遂有“两只鉎牛一只溜”的民谣。

·

鉎牛

·

浮桥

·

赤目鱼

十八只梭船用铁链相连,颇有三国赤壁斗舰连环的味道。起伏之间,见下游一侧游鱼穿梭,数量极多,而上游一侧则不见踪影。工作人员介绍说,这些是野生赤目鱼,每当冬春季节,它们从下游向上洄游,经过广济桥时,因梭船横江,水道变窄,浮游生物集中漂过,鱼儿有了食源,形成了鱼群跃水的奇观之象。

·

民不能忘坊

西侧桥梁上有具“民不能忘”坊,这是民间自发筹建的牌坊,彰显潮州民众对为地方建设做出过重大贡献的官员的敬仰与怀念。清道光年间,韩江屡发洪水,连镇水鉎牛也被冲走,知府刘浔目睹了桥梁的破败和百姓渡河的困难,着手重修广济桥,但任期届满未能完工。接任的吴均继续推进桥梁建设,最终完成了修桥大业。“民不能忘”的忘字采用异体字,有时被读为“民不能怂”,非常有趣。其实想想也对,百姓不会忘记心上有民的官员,对鱼肉人民的贪官污吏也会记上一笔,绝不认怂。

·

浮筒

广济桥保存了几段古石梁,这些石梁长度约13至15米,重达五、六十吨,在古代设备简陋的情况下架设这样巨大的石梁,其难度超乎想象,这也充分体现了古代人民的智慧和精湛的造桥技艺。

·

古石梁

“安澜-汇海”、“引凤-寻麟”、“听涛-赏雨”、“浴云-荡月”,一组组、一对对,活色生香,美轮美奂。广济桥无疑是中国桥梁建筑的瑰宝,它连通两岸,连接古今,它见证了韩江两岸的风雨沧桑和繁荣发展,承载着潮州地区的历史脉络和文化底蕴。千古一桥,名不虚传。

·

广济桥

转自:黑旋风HI

发布者 Lee, Jinshi

发表回复

您的电子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。 必填项已用*标注